袁浩家庭事迹——传薪承韵续青囊

作者:时间:2025-10-09点击数:


袁浩家庭是典型的“一门三代皆为师”的教育世家,浓郁的书香墨韵涵养了厚重的人文情怀和对教育的挚爱。在教育的沃土上,三代人以教育为根,以医学为叶,以爱心为脉,用智慧和奉献书写了一部跨越世纪的教育家庭史,绘就了一幅优良家风传承的“最美家庭”动人画卷。

一、薪火赓续 教育世家百年传承

祖父是一位名闻桑梓,受人崇敬的人民教师。作为教育火种的播撒者,用毕生心血点亮贫瘠地区教育之光,用知识点亮了无数乡村孩子的未来。1962年,作为先模代表走进人民大会堂,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成为鲁西南地区众多学子的集体记忆,至今仍被许多学生思念。在他精神感召和教育思想影响下,三代人恪守践行“德足而行成,学博而文富;忠厚传家远,百善孝为先。”的家训,将教育与奉献植根心灵,将敦厚与忠实融入了血脉。父母是第一代“山中医人”,父亲袁久荣教授是中药学家、药学教育家,学校中药系(现药学院)首任主任,创建第一个山东省天然药物重点实验室、中药学博士点、全国中医药院校第一个药物化学硕士点和山东中医药大学天然药物研究所,首先分析测定出青蒿素的分子式与分子量,为“抗疟新药-青蒿素”研究作出了关键性技术贡献。提出“建设北方中药港”的战略构想,推动了国家中药现代化进程,为表彰他对中医药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省委、省政府于全省中医药大会上授予“山东省中医药杰出贡献奖”。母亲李琰教授是1958年建校时的第一批临床教师,肿瘤血液病学科创建人,早期中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附院肿瘤科副主任,血液病科首任主任,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血液病防治开拓者和探路人,开创性的将实验血液学技术引入中医血液病诊断治疗。父母一生践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书育人、无私奉献,救死扶伤、守正创新”为中医药教育事业潜心勤耕永精进,呕心吐哺育英才,深受爱戴、广为赞誉,成为后辈榜样,学习典范。当袁浩手捧教师证的那刻,父亲谆谆教导他“学无止境,术业专攻”。铭记教诲躬身教育实践,获省部教学科研成果奖10余项。

二、厚德怀仁 伉俪同心使命担当

妻子荆淑红相濡以沫,以宽容坚韧的品格涵养和睦家庭,上孝双亲、下教儿子,无微不至的照料身患重疾的老人生活。作为附属医院主任护师、科总护士长,弘扬“南丁格尔精神”,勤勉敬业,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精准护理,品质管理,优质服务,三度蝉联院“Q-star”质量之星,荣膺“护理管理先进奖”,获颁“山东省优质示范病房”。精勤业务,创新护理技术,率先在学术界提出“中医医院护理程序系统管理模式”,规范护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用仔细、认真、执著、创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荣获中医领域首项“齐鲁护理科技奖”。倾力护理教学和健康教育与中医药文化传播,为护理专业认证和本科教学评估贡献智慧力量。当疫情来临,积极投身抗疫防疫一线,“精细管理 精心防控 疫情期病区规范化优质护理的实施”获疫情防控创新工作典型案例优秀奖,行动诠释大医精诚,救死扶伤的责任担当和医者仁心。他们义务服务社区老人,作健康宣教、医疗保健咨询、中医药和老年康养知识普及,新时代尊老爱亲的含义,和睦幸福家庭影响着左邻右舍,成为文明社区建设的正能量,营造起美丽和谐邻里氛围。

三、博学笃行 乐群敬业大爱无疆

袁浩珍藏着父亲生前爱不释手的一方“实事求是 精益求精”印章铭志,“实践出真知,发现于细致”是父亲的座右铭,以发现并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个非甾体类男用避孕药棉酚的亲身实践做出示范,正是“德业双修”最生动的诠释,也是教育家精神与科学家精神的高度彰显和充分体现及永续传承。提出抢救式挖掘老一辈专家学术思想与校史文化资源研究利用建议,深耕中医药文献档案保护研究与活化利用,潜心传承弘扬先进优秀文化,为山东省中医药博物馆、档案馆捐赠实物档案及史料,甄别抢救数百帧历史图片档案,使历史文化与科学精神赓续绵延。倡导齐鲁中医药文化研究“深挖传统优势、突出地域特色,总结首创亮点,彰显山东经验”的主张,悉心探索中医药文化养老,创建“四结合-三到位-学用相济”宣教法,铸树“精勤岐黄”品牌,开拓中医生活化新路径。提出并践行“一老一少一传承”关心下一代工作模式,将“中医从娃娃抓起”付诸行动,引领开展“中医药文化之旅”,让中医药文化植根青少年心中,受到教育部“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表彰。

当教育遇见医学,仁心融汇师道,杏林植根杏坛,便成就了穿越时空的生命礼赞。


联系我们   电话:0531-89628035     邮箱:zhongyiyaogh@163.com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园大学路4655号   鲁ICP备05002379   中国教育工会山东中医药大学委员会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