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赋能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研究生处 鞠楠楠
春风吹拂万象新,奋发向前斩雄颠。进入新时代,中医药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党和国家的使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医药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机遇期。
1978年,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开始起步,历经四十余载的栉风沐雨,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硕果累累,成绩斐然。中医药多元价值不断点燃“新引擎”,中医药振兴发展跑出“加速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显示度有了极大提升。山东中医药大学底蕴深厚、历史悠久,聚集了一批学识渊博、贯通古今的医学大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服务经济社会等方面作出了许多独创性的重要贡献,为山东省、全国乃至世界各国培养了十余万名的中医药人才。
当前,学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诸多新情况新挑战新命题,新时代新医科新要求下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如何破解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同质化问题?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应对师生关系异化、学生学术热情下降、研究生论文发表制度内卷化等社会舆论关注问题,为此推动研究生教育深层次、结构性变革便成为大势所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要靠人才,人才培养要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而研究生教育又是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载体,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重要支撑,因此要积极贯彻落实“面向新质生产力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守正创新”教育观念大讨论的充分体现,持续深化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集思广益破解难题,群策群力共谋发展,致力于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实践和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系统思维,下好“先手棋”,构建交叉融合的学科专业“新结构”
要深刻把握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在外部环境、内部环境、自身发展方面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充分认识教育和人才的发展对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增强“造峰”能力,不断优化学位布局,构建中医药学科多维结构,强化中医药和理、工、农、文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创新;要强化学科交叉平台建设,搭建跨学科交叉研究的交流平台,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加强中医药原始创新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实现学科发展与经济发展同频共进。
二、强化顶层设计,当好“策源地”,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我们对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和规律认识还需要加强,特别是对医教协同背景下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和特色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当前,八年制“5+3”一体化、九年制本博融通培养模式均存在一定的培养瓶颈,关键环节没有完全疏通,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培养存在“两段式”分裂现象。
要深化本硕博贯通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选拔、培养、评价等关键环节进行系统规划,打破本硕博人才培养的藩篱,顶层设计本硕博一体化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实践创新和素质教育体系,实施一体化贯通式培养。要着力推进医教研产融合发展,深化医教协同,推进以胜任力为导向的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科教融合,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高质量中医药人才培养。推动产教融合,统筹推进中医药人才培养、产业与创新发展。
三、注重过程管理,激活“强引擎”,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发展的“新链条”
要扎实做好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工作,牢牢把握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基本定位,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落实重要研究项目的改革举措,加快构建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格局;要打造差异化培养链条,进一步明确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培养定位,从培养目标、教育理念、课程设置、评价标准等方面杜绝“同质化”。要持续完善以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硕培养模式,避免“订单式”培养倾向,重视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科研训练;另一方面,要建设好以提升临床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强化产学结合和双师指导,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贯穿课堂教学、实习实践、学位论文等整个环节。
同心协力齐奋进,奋楫笃行谱华章。同志们,中医药振兴发展机遇难得、时不我待。新时代新征程的考卷已铺陈而来,让我们携手共进,勤耕致远,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凝聚中医药教育改革发展共识,进一步推进中医药教育改革合力,通过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和造就一批领军人才为引领,青年拔尖人才、基层实用人才为主体,基本满足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以中医药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