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致远,薪火相传
机关工会 王钰恒
一捧墨卷细思量,最是书香能致远。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年少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夜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意指丰富的人生阅历有助于读者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换言之,好的文学作品能够跨越年龄和代际的鸿沟,只要坚持不懈地读书学习,就会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充实,思想境界得到提高。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把宝贵的时间留给伟大的作品,能够积淀丰富学识,增添智慧、涵养气质形象。
自小我的父母就教导我“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持之以恒的阅读和思考,要内化于心,学以致用。战国苏秦读书而欲睡,乃引锥刺股;西汉匡衡勤学而无烛,乃穿壁引光;东汉孙敬以绳系头,悬梁屋;晋代车胤夏夜练囊盛萤,孙康冬夜映雪读书;这些故事使我的内心都备受感动和鼓舞,至今难以忘怀。无论是“凿壁偷光”、“囊萤映雪”,还是“结发悬梁”、“铁锥刺股”,无不彰显出一代鸿儒锲而不舍,敏而好学,孜孜不倦的高尚精神。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更是催人奋进,发人深省。
好的文学作品永远拥有直指人心的伟大力量。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世纪老人”冰心、杨绛先生、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作品都曾使我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有着浓厚的底蕴,文笔清新,朴实无华,小中见大。尤其是大师的《留德十年》这部书,对十年赴德求学的羁旅生涯、世事沧桑的描述,对人情世态的体会,言辞质朴,情真意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世纪老人”冰心的作品意蕴隽永,情致深婉。《繁星•春水》这两部诗集笔触明丽隽秀,感情真挚深沉,蕴含深刻哲理。对母爱的歌颂,对童真的呼唤,对自然的咏叹,对人生的思考,她用微带忧愁的温柔笔调,探索着生命的意义。读杨绛先生的作品,对先生的勇敢和敏锐感到深深的敬佩。“用文笔雕琢岁月的痕迹,用淡雅的文字书写人生”。杨绛先生透过简洁明晰的语言,将阴晴隐于其中,韵致淡雅,别具一格。先生的作品《我们仨》以细腻的笔触,巧妙的空间安排,讲述了真挚朴素的亲情,描绘出她们一家三口相互扶持、相知相守六十年的生活图景,娓娓诉说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苦涩甘甜。高尔基的作品中,笔触生动形象,文学色彩清新,他所写的每一笔,都没有多余的字句,只要两三笔他就能传达一幅完整且现实的画面。高尔基的经典作品《母亲》塑造了世界文学史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
由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掀起了诵读文学经典的热潮,顺应和满足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渴望,成为了一道醒目的文化风景。节目制作人董卿在一次采访中讲道:“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无论工作多么繁忙,董卿每天都会保证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主持人杨澜说:“因为读书,无论身在何处,心灵总有归宿”。她表示,读书可以增加一个人的底气。“也许读过的东西有一天会全部忘掉,但正是这个忘掉的过程,塑造了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和举止修养。”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无论是“世纪文豪”杨绛先生,还是“智慧女性”董卿、杨澜,之所以能纳百川清秀,吐万丈长虹,皆源于文学的滋养。因为那里有一方净土,在潜移默化中造就了女人的典雅娴静,从容豁达。正所谓:最美的是读书的女人,优雅中透出淡淡的书香,自内而外散发出迷人的魅力,让人心仪神往。
“诗礼传家,忠厚继世”。母亲曾经的教诲时常在耳畔回响,引导我诵读经典,拜读佳作,在阅读中修养心性、丰盈心灵。现如今,我也成为了母亲,更应该把读书作为一种家风,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引导孩子捧读好书,悦游文海,书香致远,薪火相传。
书籍是人类最好的精神食粮。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读书让人启发智慧,滋养浩然之气”。2014年至2017年,“全民阅读”连续四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和推广全民阅读,成为重要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这对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高校教师,我应紧密联系工作实际,自觉做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的表率,通过阅读不断丰富学养,拓展视野;引领学生浸润书香、陶醉书香,通过读书学习来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